博客 > 2022 > 为什么我不做道德批判(说教)?
为什么我不做道德批判(说教)?
白日梦蓝
June 12, 2022
这里我说的道德批判是在指什么?这篇文章要有某些哲学家过往文字的支持,但我绝不想写成哲学那样的严谨论述,写个博客和写论文一样累就得不偿失了。现在让我们来从一些生活实例引入:
《我们需要更多的见义勇为》——闽西日报
“大家应该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必会100句》节选
诸如此类的用某些价值观或道德规范作为依据,对人们做出批评或者道德要求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道德批判(说教)。或许维基百科的解释会更好—— Moral Criticism。那么类似的对这种道德说教的批判有没有人进行过呢?是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就做过——“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哦对了,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不是在说我不认同某些道德标准,或者说这些道德标准在某些情况下不是进步的,我只是在试着表明单纯以道德准则做论据的批评时没有意义或者说不可能的。
认识
要想准确的体会他们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当时他们所在的德国社会思潮的一隅——“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对立。如果要我不自量力的概括的话:那个时候的德国资本兴起,瓦解了宗教和封建力量。国家既强调人权和公民权的平等,但也强调政治国家的普遍利益。这在封建、宗教残余甚多的德国就像是在说一种割裂的话,听起来并不是现在理解的所谓权利与义务,而是“你要自私,但同时你也要牺牲”。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貌似存在的巨大的冲突使理论家们冲向了极端:缺失了“神”的施蒂纳在某种意义上把个人,“我”,当成了神,构建出了一套利己主义者的唯心的“进化论”;反过来,甚至还有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毕舍,在工人中进行夸张的狂热宣传:“我们要求一切人自我牺牲”。具体的的论述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1。正是为了厘清这种混乱,化解这种表面上的矛盾,马恩俩人对这种把“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二元对立起来的想法做了批判。(暴力的认为这种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自私和无私的话似乎不妥,不过这里不想讨论太多哲学。)
这里我简单的总结一下批判的论点1:(历史唯物)
- 物质决定意识:
- 从大的对立上说:“不是原则创造出经验的生活,而是经验的生活创造出原则”。
- 从个人表现上来说:“这两个方面同样是个人生活的经验条件所产生的,它们不过是人们的同一种个人发展的表现,所以它们仅仅在表面上是对立的。至于由发展的特殊条件和分工所决定的这个个人的地位如何,他比较多地代表矛盾的这一面或那一面,是更像利己主义者还是更像自我牺牲者,那是完全次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内对一定的个人提出,才可能具有任何一点意义。否则这种问题的提出只能导致在道德上虚伪骗人的江湖话。”
即不是对立的道德观念决定了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对立,而是,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生活条件的“对立”(或者说不同)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对立。
那么有上述这样认识世界的角度在,我们的结论就有啦:更多的注重现存的经济制度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条件(这种道德及其观念对立的社会根源和条件),才有可能能从根本上缓慢的让这种道德和对立的情况发生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认识世界的所谓“理论基础”并不是凭空就在那里的,而是从历史中无数的实践过程中来。
现实
举一些一些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的话,就像是你跟马云说:“嘿老哥,你强迫别人自愿接受996的样子很机车欸,这样做不成五讲四美新青年的”,不过我相信现在没有人这么无聊。再例如你看到一位山区留守儿童天天去网吧打游戏,你就想跳起来批评ta和ta的父母:“这是在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啊!”或者对着网络高声疾呼:“我们的网络需要正能量,让他们一看到就想去学习;我们需要关注和爱心来保卫我们的下一代!”这更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和幼稚可爱的道德说教。
虽然我不主张进行道德批判(说教)(因为不仅脱离了实际,也可能与进步对立),但是并不代表我不赞同进行道德教育。既然我们上文谈到了物质决定意识,那么道德教育也应该是从生产劳动和科学教育中来,而并非由口头上的宣传来。比如,今天有个幼儿园的小孩说谎了,那么你作为老师要怎么办呢:
- 劝诫他:“做人要诚实守信,五讲四美白学了吗?”
- 体罚他:倒立洗头。
- 让孩子从生产劳动中体悟道德品质:找一个有不少于1000行、虽然报错但是依然能运行的C++代码,让他改掉全部bug再回家。
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了属于你的答案,新时代的教育就应该从贴近生活的生产劳动中汲取灵感,让劳动实践代替教育家们忙碌的嘴。
最后,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子畅为本文提供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其实这文章没有什么新观点新内容,只是弄明白了自己逻辑上的一些困惑。不过,嗨,反正明天太阳也会照常升起,这个太阳底下也没什么新鲜事。
题外话
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他很不屑的提到了外界某些人把马主义者看作是宗教般“虔诚”的信徒。这个观点当然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驳斥,他只挖出了其中一个角度:“到底谁像谁?”他提到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实践,比如,封建王朝时期的大部分农民起义。他认为,这种群众运动中的各种宗教或信仰都是不彻底的模仿真正的解放性思想,都是把解放性停在了中途,最终逃不过被剥削阶级利用。我认为他的话非常生动:“牺牲奉献、为人受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没后续了?分完地就完了?干掉皇帝就结束了?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就完结了?但这里面还需注意,某些人往往会设定一个过于遥远而无法达到的目标,去维护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其实是在话语的背后道出了真相——解决那些问题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它自己。”
本文有很多论述都是来自文章最下方(评论区上方)的引文,但是囿于要标地方太多,我懒,没标全。